close

我曾經有機會跟我的婦產科醫師,

台北長庚醫院的 洪泰和 醫師,

聊到他們推廣產後母嬰同室的困難度,

我感受到他極力想提高母嬰同室的熱情,

不過,我也剛好有機會跟很多媽媽爸爸們談到他們對於母嬰同室的想法,

為什麼他們選擇或是不選擇母嬰同室

我發現”資訊“和”支持“是關鍵

所以我試圖想用比較客觀的方式,

以生物本能的角度, 提供一些有用的資訊

幫助爸爸媽媽做出“經過縝密思考”的決定

也幫助一起在推廣親子親密感和依附感的同好們,

擁有更多有用的資訊
文章中也提到一些特殊狀況

這是我簡單的翻譯, 希望對大家和家長有幫助

翻譯:鄭宜珉

ScienceDaily (Nov. 2, 2011) — 一個媽媽去待產, 然後生下寶寶。新生兒被包裹起來, 然後放在一個旁邊的睡籃睡覺,或是帶到醫院的嬰兒室, 讓媽媽能休息。雖然這是很尋常的場景, 但是一份出版在生物心理治療期刊的新研究, 卻提出新證據, 指出把新生兒和媽媽分開, 對寶寶來說是有壓力的。

其他參考資訊:
Health & Medicine
• Infant's Health
• Skin Care
• Psoriasis
Mind & Brain
• Child Development
• Child Psychology
• Sleep Disorders
Living Well
Reference
• Maternal bond
•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
• Infant
• Premature birth

在醫院體制當中,特別是西方文化影響下的醫院,把產婦和新生兒分開世醫個標準化的程序。對於處於有醫療狀況或是待在保溫箱的早產寶寶, 分離也是普遍的。此外,美國小兒科醫學會還特別反對跟新生兒一起睡,因為它似乎和新生兒猝死症(SIDS)有所關連。

人類是所有哺乳類當中,唯一實行這種將新生兒和媽媽分離做法的物種。但是這種做法對寶寶所造成的生理衝擊直至今日才被瞭解。 研究人員分別測量,才兩天大的新生兒的心跳變化,在與媽媽肌膚對肌膚接觸之下一小時, 和在媽媽床邊的小籃子時一小時。發現相較於和媽媽膚膚相觸的情境,當和媽媽分離時,新生兒的自律神經活動(心跳呼吸等)高了176%,安靜睡眠則低了86%
John Krystal博士, 就是生物心理治療期刊( Biological Psychia...

 

 

文章轉貼-金色鑰匙魔法屋有限公司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a314913 的頭像
    nia314913

    愛分想精英計劃

    nia3149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